清晨五点,一阵规律的嗡鸣声从黔西南州南盘江国有林场里传来——一架巡检无人机从机巢中自动升起,掠过茂密的林海进行防火巡护。不用飞手遥控,它就知道往哪里飞、该怎么看,像一个真正会思考的“数字护林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巡检无人机像一个真正会思考的“数字护林员”,每天进行防火巡护。
“清晨这个时段,恰恰是过去最难发现火情的时候。”杭州靖安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黄海军说道。他回忆起半年前初次到黔西南州南盘江国有林场勘察时看到的情况:护林员每天要徒步翻越多座山头,衣衫总被汗水浸湿,即便如此,因林区点多面广,山高坡陡,情况复杂,总有顾及不到的盲区。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巡检无人机成了护林员们的“千里眼”。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空中卫士”很“懂”山火——它们知道哪里最容易出事。
“你看这条盘山公路,司机有时会随手扔烟头;还有那片农田和森林交界处,老乡会烧地渣。这些都是无人机的重点监控区域。”黄海军指着地图说,此外,系统还与气象数据实时联动。当气温较高、连续干旱、森林火险等级升高时,系统也会自动提高巡逻频次。

由杭州靖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智能指控平台,支持不同品牌、不同类型无人机的智能协同,达成一体化作业效果。
不久前的一次日常巡逻中,巡检无人机捕捉到一缕细微的青烟。就像猎鹰发现了猎物,它的“大脑”在秒级内完成识别、定位、告警一系列动作。几乎同时,信息联络员胡云龙收到告警短信,并在平台上清楚地看到起火点位置和现场画面。
更精彩的一幕随即上演——确定需要进一步处置火情后,另一架随时待命的运输无人机接到指令,迅速载着百斤重的水弹,如离弦之箭直扑火场。10分钟后,当灭火队员还在艰难地穿越森林时,这个“空中救援兵”已抵达火点上空。
“瞄准、微调、投放——”工作人员胡云龙盯着屏幕,遥控操纵杆。只见一道水柱精准地倾泻在冒烟处,刚刚蹿起的小火苗瞬间被压制。
这还不是全部。完成首轮打击后,运输无人机迅速飞往附近预设的补给点,地面人员快速为其换装新的水弹。几分钟后,它再次升空,实施第二轮精准打击。
“南盘江国有林场地形复杂,看到对面距离不远的山头冒烟,但赶过去至少要半小时,到时候小火可能早就成了大火。”黄海军说,“这‘望山跑死马’的距离,运输无人机10分钟就能飞到,20分钟的时间差,往往就是一场山火被扑灭在萌芽状态的‘黄金窗口期’。”
当灭火队员气喘吁吁地赶到现场时,发现运输无人机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局面。这时,它的角色又从“消防员”转变为“运输兵”,为消防员运送去沉重的补给和装备,让他们安全灭火。

装配水弹的运输无人机已完成部署,全天候待命,随时可升空驰援火场。
在黔西南州南盘江国有林场的试点实践中,这个由杭州靖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智能指控平台,已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防火闭环:从巡检无人机自主巡飞、AI实时识别火情并精准定位火情位置,到系统自动告警、平台人工确认,再到运输无人机飞抵现场投掷水弹——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该项目自2025年4月试运行以来,累计飞行超过210次,发现疑似火情推送预警信息23起,成功处置具有隐患的火情2起。”黄海军表示,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完善,该系统有望从南盘江国有林场走向黔西南全州,乃至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真正推动森林防火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
从“人跑断腿”到“AI飞上天”,在黄海军看来,“弱飞手化”是无人机从“特种工具”迈向“普惠性基础设施”的必经之路。而贵州,作为全国地形最复杂的省份之一,正借助这一无人智能指控系统,为面临类似防火难题的地区,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高效率、低成本的“贵州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姗
编辑陈露
二审管云
三审岳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南盘江国有林场有支“懂”山火的“空中护卫队”
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