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社会

传承者|这位汶上乡医,家学传承三个世纪惠及更多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刘凯平丁安顺

在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小店子二村,乡医赵帅经营着一家卫生室。这家看似普通的卫生室,却承载着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医传承——从清代咸丰甲寅年(1854年)挂牌营业的“赵家药铺”起,中医药在这里代代相传。

赵帅继承家学,扎根基层,将家传方剂与在外地求学的知识相结合,不仅服务本村百姓,更吸引了周边县市乃至外省的患者慕名而来。

尊祖训传仁术

致力于发扬家学传承

走进汶上县南旺镇小店子二村卫生室,一块古朴的木制牌匾静静地悬挂在入口处,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这是家族传下来的一块清代咸丰年间的门头匾,我们家族的行医史,也由此正式开启。”现任执掌者赵帅介绍。

这段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医学传承,是一部写满仁心仁术的家族历史。赵家的医学渊源可追溯至第九世先祖涵公(1793-1855)。至第十世安堂公(1816-1886),因其行医一生、德高望重,被当时朝廷授予“鄉飲介賔”的官方荣誉。这份荣光在第十一世应忠公(1861-1928)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地体现。应忠公不仅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良医。据家族口述相传,应忠公看病自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视患者家境收费,富裕者多收,家境拮据者少收,而对赤贫之人则“分文不取,免费治病,赠送食物”。

这份医脉的传承,也在之后历经了历史风云的考验。传至十二世子光公(1886-1938)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赵家在艰难时局中坚持行医,时常向乡邻施舍药物。至十三世庆城公与庆盛公,他们从民国行医至新中国成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公私合营,成为一代“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里的“赤脚”医生。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赵家的医学传承也迎来了新的篇章。赵帅的父亲赵联义,紧随国家医改步伐,在1985年考取了行医执照,创办了汶上县首批以个体形式运营的村卫生室之一。赵帅回忆,父亲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一直行医至2021年,深受乡亲们的信赖与好评。

在这样的家学熏陶下,赵帅自幼便对中医充满了热爱。2001年从济宁卫校毕业后,他并未故步自封,而是先后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市中医院等进修深造。2008年,他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家传承了三个世纪的医馆。他深知,要让古老的中医焕发新的生机,必须与时俱进。2020年,他开始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何庆勇教授学习,致力于将家传的古籍经方与现代中医诊疗知识融会贯通。如今,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为他赢得了患者的口碑,也为这段百年中医传奇,续写下了充满希望的崭新篇章。

坚持“经方”诊疗

让中医惠及更多的人群

在赵帅家自建的中医文化馆中,赵家医术的传承就更加具象化了。从家传的清代民国时期中医药典籍到过去煎药用的器具,从老一辈用过的药碾子到1985年赵帅父亲获颁的“汶卫医字第005号”开业行医执照,无一不在讲述着这一家人的行医历史。“这些典籍也是我中医启蒙的起点,小时候经常翻阅,父亲也会讲给我,慢慢地就爱上了。”赵帅笑着说。

诊疗中,赵帅将家传的古籍经方与跟师所学相结合。他坚持使用“经方”,即源自《伤寒论》等经典的方剂。赵帅解释,经方虽然药味少,但好在见效快。“中医看病主要是辩症,不是辨病。”赵帅表示,中医看的是整体,旨在寻找病症的根源。他主要通过“舌苔辨寒热,把脉自虚实”,结合望闻问切来综合判断。

尽管诊所地处乡村,但凭借患者的口口相传,赵帅所在的这间村卫生室也吸引了诸多省内外的患者远道而来。“尽管地方不太好找,仅凭借患者的口口相传,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过来找我看。”赵帅坦言,他一直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念,完全凭借口碑来让患者信服。“大部分患者都是他们的亲戚、朋友介绍来的,一天差不多有三十来人,再多了我也接待不过来。”

目前,赵帅和他的爱人辛阳阳共同经营这家乡村卫生室。赵帅主理中医,爱人则负责西医,处理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及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中西医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建设加大投入的东风,赵帅的这间村卫生室配置也慢慢齐全了起来,血压计、血糖仪、心电仪等一些基础医疗设备被引进使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模式已由治疗向预防转变。”赵帅发现,如今他诊疗的这些患者,竟有三分之二是年轻人,多为治疗工作压力所致的失眠及“亚健康”状态。他认为,中医对于这些症状的诊疗是极具优势的,中医偏向“寻根”“辨症”,找寻“亚健康”状态背后的原因所在,例如治疗失眠,不是单纯安神,而是解决引起失眠的根本原因。

在家学的传承上,赵帅也毫无保留。他所有的方子,患者要,就直接给。他偶尔拍视频记录生活,有外地患者咨询,他都会在网上一一解答。“全部都是公益性的,不收取任何费用。”赵帅笑着说,“如果你用中医挣钱,开方子和利益挂钩了,绝对不是一个好中医大夫。”赵帅说。他表示,家族“无德不可为医”的祖训,以及“勤求古训”的治学态度,是他坚守的初心。他最大的梦想,是继续将中医精髓传承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传承者|这位汶上乡医,家学传承三个世纪惠及更多人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编辑:社会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