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目光聚焦于加沙地带可能实现的停火协议时,以色列内部却传来了一股强烈的反对之声。财政部长贝扎雷尔·斯莫特里奇的激烈表态,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以色列执政联盟表面上的团结,暴露了其内部深刻的政治分歧。这份以释放人质换取停火的协议,如同一个试金石,尚未正式生效,便已在以色列国内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政治博弈。

斯莫特里奇的声明,堪称一份极右翼政治观点的经典样本,其核心逻辑强硬而清晰。他将人质的获释视为令人欣慰的“喜”,却将释放巴勒斯坦囚犯视为令人担忧的“忧”。他甚至将后者直接等同于释放“未来的恐怖分子头目”,并预言这将导致“犹太人的鲜血再次流淌”。这种将个别囚犯与整个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未来直接关联的论断,充满了绝对化的安全焦虑。在他看来,停火并非和平的起点,而是军事行动的暂时中断。他明确表示,即使人质安全返回,以色列也应“继续竭尽全力消灭哈马斯”。更进一步,他直接点名反对美国“二十点计划”中的核心内容,即“建立巴勒斯坦国”和“使用国际部队保卫加沙”。他重提“奥斯陆协议”的“覆辙”,将其视为妥协失败的象征,并强调绝不能将国家安全托付给“外国人”。

斯莫特里奇言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在政府即将就重大协议进行投票的关键时刻,不仅公开表达了反对立场,还以极具煽动性的宗教化语言(“愿上帝保佑”)将议题提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这无疑如同向内塔尼亚胡的公投进程投掷了一颗重磅政治炸弹。

然而,尽管斯莫特里奇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但相关报道中也明确指出:“预计该协议将获得绝大多数赞成票。”这一关键信息表明,斯莫特里奇所在的“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党”仅是执政联盟中的一部分,其反对声音或许无法阻挡由其他主要党派所主导的共识形成。此外,内塔尼亚胡政府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国际社会和人质家属都在强烈呼吁立即停火,尽快解救人质;另一方面,斯莫特里奇所代表的极右翼势力则坚持“战斗到底”。权衡之下,前者显然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协议,是缓解国际压力、回应国内主流民意的必然选择。当然,斯莫特里奇的反对,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也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通过展现其“强硬”立场,他可以巩固自己在极右翼选民中的基本盘,为未来可能的政治摊牌积累筹码。即使协议最终获得通过,他也可以将后续可能出现的任何安全问题归咎于“妥协派”的软弱。

在斯莫特里奇的声明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部分是他对“奥斯陆幽灵”的重提。他不仅反对当前的停火协议,更是在提前为美国试图推动的长期解决方案“打预防针”。通过将“奥斯陆协议”描绘成一个不可触碰的“失败”标签,他实际上发起了一场关于加沙未来的“前置性辩论”。斯莫特里奇等极右翼人士深知,一旦停火并开启政治谈判,巴勒斯坦建国、国际部队入驻等议题将不可避免地被摆上台面。因此,他们必须在一切开始之前,就设定一个极其强硬的谈判底线,试图将任何可能导向“两国方案”的对话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这场围绕停火协议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战后安排的提前交锋。斯莫特里奇的“不”,不仅仅是对一份临时协议的反对,更是对整个和平进程方向的全面阻击。
总而言之,斯莫特里奇的反对之声,清晰地揭示了以色列当前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或者说,是两个“以色列”的并存:一个“以色列”以人质的生命为最高关切,愿意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采取务实的姿态,寻求临时的解决方案。这个“以色列”由当前的政治现实所塑造,它需要喘息的空间,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台阶。而另一个“以色列”则被历史的悲情和安全焦虑所笼罩,它信奉“绝对安全”只能通过“绝对武力”来实现,对任何妥协都抱有深深的疑虑。这个“以色列”由斯莫特里奇这样的极右翼势力所代表,它视停火为软弱的表现,视谈判为充满陷阱的泥潭。
停火协议或许能够暂时止息战火,但却无法弥合以色列社会内部那道深刻的裂痕。当加沙的枪声暂时平息之后,以色列国内这场关于国家身份、安全边界以及未来命运的激烈辩论,才刚刚进入更为复杂的阶段。斯莫特里奇的“不”,是一个强烈的信号,预示着通往长期和平的道路,注定将布满荆棘,障碍重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我不同意停火!以色列部长通告全球,少见措辞引发国际舆论
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