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4日讯(记者陈珊珊通讯员于海燕)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通过构建组织体系、育人平台、工作队伍、文化品牌、资源协同“五大矩阵”,搭建总体育人框架,改善了课堂行为文明,促进了学习秩序优化,营造出良好校园风气和浓厚学习氛围。近年来,学前教育学院学生就业率达到97%,升学率达35%,在学风工作累计荣获省级以上荣誉成果80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70项,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水平考核名列第一。
健全组织体系矩阵,着力提升学风建设组织力
坚持系统观念,完善顶层设计。严格贯彻落实《中共淄博职业学院委员会思想政治工作培根铸魂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持续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党政齐抓共管、学生管理部门牵头实施、院系科室协同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构建“党员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体”多方协同的学风建设体系,明确学风建设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做到学风建设工作有组织把关、关键时刻有党员支撑、关键步骤有党员先行。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获首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坚持正面教育,健全制度体系。开展学风状况摸排,制定《“学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修订并完善《学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办法》《学前教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无手机课堂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大对优秀学生奖励力度,坚持每年开展“优良学风班”和“学习标兵”评选,召开表彰大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优良学风政策激励。
坚持细化落实,规范运行管理。统筹将学风建设工作纳入学院重点工作和专项督察重点内容,强化教学组织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常态化开展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抓住“考勤率、抬头率、前排率、违纪率、专升本率”等学业观测点,及时将情况和督导意见反馈到班主任、专任教师和学生,共同改进不断推动学风工作的精准化、规范化。学生日常行为违纪率全校最低,学生自律意识、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各项日常管理成绩均居学校前列。
搭建育人平台矩阵,着力提升学风建设吸引力
统筹规划,合理搭建线下阵地。着力优化学生教室和公寓空间,建设益学驿站、导学驿站两个自习区,打造专业技能训练的“三字一画”匠心驿站、舞蹈创编“梦舞空间”、器乐练习和乐驿站以及团队路演逐梦驿站,教室外设有朗读亭,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新手段,强化提升网络平台。建有“1网站+1微博+1微信+1抖音”等“四位一体”官方网络育人融媒体矩阵,统筹易班网站等大学生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班班有网络平台、人人有网络空间、学习有网络载体、服务有网络窗口的“网上学习校园”格局。依托院系专业特色,持续深化打造“微心愿”“智慧托育”“智启卓越”“美时美课”等多个“一系一品”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确保实现全校学生100%覆盖。
系统联动,打造学风精品工程。发挥党员志愿服务岗、学生社团功能,融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于一体,定期策划主题开展活动,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红色晚自习主题活动、“卓越幼师”技能竞赛月等精品项目,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凝练校园文化精品活动10余项、创编校级文艺成果20余个,其中表演唱《万疆》,合唱《声声慢》,绘画《一梦一敦煌,共筑中华魂》,征文《同心向党初心筑梦》等作品在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山东省青少年风采大赛等比赛中斩获优异成绩。
建强工作队伍矩阵,着力提升学风建设战斗力
全员参与,教师践行“一线规则”。学院党总支统筹设计,学生科牵头负责,办公室、教学科等科室协同推进育人力量走进学生中间,开展“校长接待日”“院长书记走访日”“科室进社区”等活动,学生公寓常态化设置党员先锋岗、辅导员办公室、专任老师导学驿站,结合学生专业和年级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等主题活动,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和学习等实际问题。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校长接待日”解决学生学习及生活问题
定期培训,提高教师服务能力。每年定期聘请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来校分享学生管理经验做法,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训、全省教育系统专题培训等,不断提升育人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全年班主任培训达100人次,院系支持力度在全校最高。
强化激励,提升师生互动主动性。完善学业导师、班主任激励机制,每年定期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将党员服务学生纳入民主评议,把教师服务学生纳入个人考核,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唱响学习主旋律,传递学习正能量。仅2024年,学院就有40多名教师荣获市级及以上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占教师总数的70%。

教师在“匠心驿站”指导学生毛笔字训练
优化文化品牌矩阵,着力提升学风建设引领力
积极培育,做出学风品牌。自2015年开始开展晚自习主题活动以来,学院优化利用晚自习时段,先后创编了《传承红色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等9本学习手册,组织学生开展了“红色触琴弦”“巧手绘红心”“红色纸笔尖”“红色家书诵”等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系列活动,通过融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为一体的形式,让同学们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提升技能水平,形成了“文化温润全覆盖,涵儒化人全浸润”的特色晚自习育人项目。该项目先后被《淄博日报》《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美育加持,做特学风活动。依托美育师资,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主题活动以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制作的《在灿烂阳光下》《灯火里的中国》《万疆》《采薇》等文化作品导向鲜明、师生喜爱,在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客户端展播,平均阅读量超15余万次。学院1支学生实践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实践团队,1个实践项目荣获省级表彰。
整合资源协同矩阵,着力提升学风建设聚合力
借助校地合作,发挥联动辐射作用。充分发挥美育专业优势,与山东省戏曲研究会红色戏剧创作基地、淄博市文化馆、淄博五音戏剧团等地方组织合作,采用以演促学的实践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排练、表演的全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舞蹈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正是有了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创新的教学环境,师生一次次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学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霍俊萍女士共同演绎的《焦裕禄的母亲》,受到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
借助校企合作,发挥产教融合作用。联合淄博市倍婴之家、山东童世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山东弈秋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业,通过开展企业导师进课堂、带薪实习、活动策划、平台搭建等举措开展深度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学院累积为合作企业输送人才超500名。
借助校媒合作,发挥同声共鸣作用。持续深化国家级、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大师生优秀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度、影响力。近年来,学院学生工作累计在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大众网等国家级、省级主流网络媒体宣传报道200余次。

学院师生与山东省戏曲研究会红色戏剧创作基地演员共同演出《焦裕禄的母亲》
近三年来,学前教育学院1250名毕业生中已有450余人成功考取辽宁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或升入临沂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省内本科院校,以及考入各地中心学校、实验幼儿园等事业单位教师编制。100余名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职业资格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优良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学院的亮丽名片。
展望未来,学前教育学院将按照“遵循部署、统一认识、全员联动、目标明确、知行合一、协同培育”的总体思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局,紧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围绕“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专业理念,融入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进一步坚持学生本位、专业立足和信息支撑,不断总结优良机制与方法,切实以高质量学风推动学院全面发展。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陈珊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五大矩阵”打造良好学风建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