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标准的硅谷精英奋斗史。
车开得少了,事故却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人命关天,Everyonelivesmatter。巨大的舆论争议下,各大机构和相关的研究团队很快展开了后续调查,并找到了这样的数据:2021年,全美能够统计到的汽车出行中,有52%的出行距离不到3英里,有28%的不到1英里。同时,超过50公里的长距离出行占比不到1%。进一步分析这些短途出行,研究人员们发现大部分出行都是前往当地的商业区进行购物、娱乐、聚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来说,88%的美国家庭每周至少一次会开车往返大型的商业区。一系列数据整理下来,答案逐渐清晰: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减少了出行旅游的需求,但是基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永远是刚需,这就让越来越多的汽车出行集中在商场、超市这样的人员密集区域。再加上人是会累的、眼睛是会疲劳的,注意力总是会不集中的,而疫情的存在放大了这一因素,交通事故的风险也就随之成倍增加了。于是在那一年NHTSA推出了一项“全民道路安全”计划,将在五年内投资高达60亿美元,用于各项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其中7.4亿美元将用来投资相关的安全技术提升。时任NHTSA副局长史蒂文·克里夫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的交通正在发生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需要所有人——地方政府、汽车制造商和驾驶员——的参与。”也正是那一年,“人为因素”更少、看起来更便于大数据管理的无人驾驶迎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红利期:比如无人驾驶独角兽Cruise,就在2022年完成了被收购前的最后一次外部融资,软银把手中的股份卖给了通用汽车,估值超过了300亿美元;比如谷歌孵化了超过10年的无人驾驶项目Waymo就2022年启动了载人试运行,并于年底正式拿到了洛杉矶的出租车营运许可证。在这波革命性的创业潮里,还有一位中国小伙子的身影,他所创办的Nuro已经成为了自动驾驶领域的超级独角兽,2021年巅峰时期估值一度高达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4.35亿元)。而最近,他又争取到了Uber和英伟达的支持,顺利完成了E轮系列融资,在这一轮中拿到了2.03亿美元(约合14.5亿元人民币)——算上这笔钱,Nuro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融资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4亿元)。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市场场景也很现实。但问题在于,造车是有成本的,而朱佳俊和戴夫又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决定了Nuro最初的发展路线:不仅要自己开发无人驾驶软件,还要自己造车。2018年1月他们发布首款产品R1的时候,有媒体就这样写道:“Nuro(在自动驾驶领域)另辟蹊径,没有选择为一辆福克斯装上自动驾驶插件,而是从0打造了一款全新的汽车……虽然乍看上去就像一颗带轮子的面包机。”Nuro的早期融资也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这“造车”这件事上。例如2020年,Nuro全资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研发商Ike——Ike在当时的估值为2.5亿美元,在一众自动驾驶卡车企业中,他们的优势在于卡车系统方案、运动规划和仿真模拟。2021年8月,他们还宣布将投资4000万美元,在美国内华达州建设一条汽车生产线,以及一块用来测试无人驾驶性能的场地。结果如何,只能说“战报可以骗人,但战线不会”。当Nuro正式上路进行测试的时候,他们老老实实地选择了丰田普锐斯作为载具。另一方面,不仅造车有成本,用车也有成本。要说服客户们放弃“人拉马拽”的传统物流思维,转而采用他们提供的这种“超现实主义”的物流工具,实在是有些难度。具体到业务层面,他们虽然和美国的知名零售连锁Kroger、知名披萨品牌达美乐、知名便利店711都达成了合作,但基本都是区域性质的,甚至是街道性质的。几方面因素影响下,Nuro实际上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最终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5月,Nuro分别裁员了300人和340人,在断臂求生的同时,暂时了原本的产品开发计划,转变了整个战略方向,从追求生产整车逐渐调整为纯研发的技术授权模式。换句话说,与2016年刚刚成立时相比,Nuro已经是一家全新的、二次创业的公司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本次融资中,Nuro的估值从2021年的86亿美元下滑到了60亿美元,毕竟估值的基本盘已经完全不同了。本次所引进的新投资方也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战略方向的调整。Nuro的本次E轮融资一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今年4月完成,主要投资方还是以财务投资人为主,包括普信集团、富达资本、老虎环球基金、Greylock,规模为1.06亿美元。而在前不久的第二阶段中,他们所引进的投资方以产业资本为主,包括英伟达、Uber、Uber的早期投资方KindredVentures、地平线的知名“超长期投资者”BaillieGifford。根据报道,英伟达和Nuro的合作,是基于双方长期以来的深度合作——目前Nuro大规模使用英伟达的GPU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其最新的计算模型也是基于NvidiaDriveAGXThor平台的构建。而Uber之所以选择Nuro,是因为他们投资了一家自动驾驶汽车生产商Lucid,并且计划6年内至少生产2万辆GravitySUV投入到运营当中——而Nuro为这辆车提供了重要的大脑,戴夫就表示双方的合作谈了整整一年,“目前Lucid和Nuro的工程师们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当然,没人知道“实质性”的进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根据Uber的计划,GravitySUV实际上要在2026年之后才会正式投入市场。包括戴夫自己也承认,Uber在敲定合作之前“接触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大有渣男到处撒网养鱼的味道。再考虑到美利坚现阶段的工业制造能力,考虑到美利坚制造业悠久的跳票习惯,这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或许就像当年毅然放弃研究生学业,加入谷歌X实验室,最终创造惊喜,谁又能笃定这位像极了创业电影主角的上海男孩,不会再次柳暗花明呢?加油,朱同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黄仁勋投了个复旦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