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凝聚着先辈们的巧思与情怀。为响应这一号召,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托举文化,胶相辉映”实践团成员,在七夕节前夕,走进即墨古城内的葛村榼子店,近距离接触这项非遗技艺,感受即墨榼子的独特魅力,体悟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葛村榼子所获奖项展示。房家豪供图
实践团成员抵达葛村榼子店时,店内各式榼子透着古朴质感与精湛工艺:有刻着十二生肖的挂件,形态灵动;有印着吉祥纹样的模具,寓意美好。王丕文作为葛村榼子第七代传承人,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着刻有“喜鹊登梅”的榼子,眼角带着温情。墙角一个陈旧木盒里,初学用的刻刀缺口累累,那是他十五岁学艺时执着的见证。
“那时候手上的伤口反复开裂,为了赶制七夕要用的榼子,半个月里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手指流血了裹着布也要继续刻。”王丕文看着那些旧刻刀,缓缓道出往事。如今他手上的疤痕,皆是岁月留下的勋章。
葛村榼子这项传承200余年的技艺,以苹果、梨等果木为原料,经十余道工序雕琢而成,早已与即墨民俗紧密相连。七月初七吃饽花是当地老规矩,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在七夕会特意回到家乡,只为让孩子尝尝老榼子印的饽花,“这些榼子盛着即墨人过日子的念想。”王丕文这样说到。
随后,王丕文现场演示了榼子的雕刻技艺。他手持刻刀,在木块上灵活游走,时而精雕细琢,时而大刀阔斧,原本普通的木料很快便显露出清晰的花纹轮廓。“一刀一刻都得有准头,既要保证图案完整,又要让模具好用,得下苦功夫练。”团队成员们被这娴熟的手艺和专注的神情深深打动,更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榼子传承人正在为实践团成员展示雕刻技艺。房家豪供图
在传承人王丕文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尝试体验雕刻榼子的过程,并用亲手雕刻的榼子制作饽花。将面团放入榼子中按压成型,再取出煎熟,一个个带着精美花纹的饽花便呈现在眼前。这不仅是对技艺的实践,更呼应了即墨七夕吃饽花的习俗,让实践团成员在动手过程中真切触摸到了民俗文化的温度。

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传授雕刻技艺。仇安好供图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这次体验让我们真正了解了葛村榼子不只是工具,更是活着的文化记忆。”,传承人的坚守让人敬佩,而榼子与民俗的结合,更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非遗在生活中的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与传承人合照。仇安好供图
“匠心雕琢岁月痕,榼子承载民俗魂。”青年学生参与榼子非遗的传承意义深远。一方面,亲手体验雕刻与制作,能锻炼动手能力,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另一方面,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与七夕习俗的关联,助力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榼子的创新发展注入青年视角,让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仇安好房家豪于雪涵)
责任编辑:李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榼子镌刻岁月痕 青衿承续民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