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13日讯为切实解决背街小巷环境治理问题,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精细化、长效化迈进,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董花园社区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将传统的会议室“晨会”搬到网格内的街巷现场,并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和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深度参与,探索出一条“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让家园面貌焕然一新。
晨会“挪”到巷子里问题解决“零距离”
董花园社区突破固有思维,一改会议室里“听汇报、做部署”的传统晨会模式,将“议事桌”直接搬到居民家门口、背街小巷中。每周固定时间,由社区书记、网格员、党员骨干带队,深入各个网格的卫生死角、管理难点区域召开“移动晨会”。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议,居民们可以现场指出“这里垃圾清运不及时”“那里杂物堆放有隐患”“这面墙需要美化”等具体问题。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直面痛点,现场能解决的当场协调处理,需要后续跟进的明确责任人和时限。这种“零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问题发现更精准、沟通更顺畅、决策更接地气,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居民的满意度。居民李大爷感慨:“以前提意见要跑社区,现在干部主动到巷子里来听,问题看得清,解决也快,真好!”

新群体化身“流动探头”治理网络“全覆盖”
社区治理,人人都是主人翁。董花园社区敏锐地发现并积极引导了一个特殊群体——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熟悉社区每一个角落,是天然的“城市活地图”和“流动探头”。社区主动向他们发出“治理合伙人”的邀请,建立“新就业群体联络群”,鼓励他们在日常配送途中,发现环境卫生、安全隐患、设施损坏等问题时,协助解决,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活动。

居民齐动手“即知即改”整改成效“看得见”
“街巷晨会”不仅是议事平台,更是行动号角。它有效激发了居民“主人翁”意识,带动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行动热潮。在晨会现场,常常能看到感人的场景:针对讨论的杂物堆放问题,涉及的居民当场动手清理;看到绿化带里的零星垃圾,路过的居民主动捡拾;发现小广告,大家合力清除。社区也因势利导,在晨会中组织“微志愿”活动,如“凉亭议事后的十分钟清洁”“杂物清零行动”等。对于需要工程性整改的问题,社区则迅速联动物业、共建单位或上报街道,明确整改方案和时限,背街小巷变得清爽有序,居民们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

长效机制“细水长流”共建共享“幸福家”
“街巷晨会”的成功实践,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一批具体问题,更在于探索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和全民参与模式。董花园社区正在将这一模式制度化、常态化:固定晨会时间与路线,完善问题“发现-反馈-处置-监督-评价”闭环流程;深化与新就业群体的合作,探索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社区负责人表示:“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细水长流的功夫。‘街巷晨会’的核心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让每位居民、每位穿梭于社区的‘城市蜂鸟’都成为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从会议室到小街巷,济南市莱芜区董花园社区的“街巷晨会”模式,开出了新意,开出了实效,更开出了民心。它让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最末梢,让居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汇聚在第一线,共同描绘出整洁、舒适、宜居的幸福家园新画卷!(通讯员王欣楠)
鲁网济东频道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董花园社区:创新“街巷晨会”模式 激活人居环境整治“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