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乌江之畔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创新构建“责任联动、政策联动、工作联动、成效联动”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责任联动:三级体系筑牢防贫“防护墙”
“多亏了包保干部帮忙联系技术指导,我家养殖场规模扩大了一倍!”沙子街道米溪村监测户席波看着新扩建的猪舍很是感慨。这得益于沿河县建立的“三级三包”责任体系。
沿河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包保23个乡镇(街道),26名县级干部下沉一线,形成了“双包保+双督导”机制和“县乡村户”四级责任链。目前,110家单位包保446个村,1176名驻村干部全脱产驻村,织就了严密的帮扶网。
“我们创新了‘1+10+N’指挥体系,去年来,共解决产业项目落地等关键问题89个,为全县防止返贫筑牢了‘防护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剑如是介绍。
政策联动:连环举措打出保障“组合拳”
在晓景乡高寨村卫生室,村医任超正通过远程系统与沿河人民医院专家会诊。“现在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村民任永宪说。沿河建立的“8000元—14817元”医疗费用预警线,让群众就医更安心。

沿河打出“3+1+X”政策组合拳。在教育方面,创新“电子学籍+送教上门”模式;在医疗方面,建立医疗费用预警线,家庭医生签约率、大病救治率均达100%;在住房方面,实施住房安全“三色预警”管理;在饮水方面,实施智慧水务工程,全力提升自来水普及率;在特色产业方面,发展“一主两辅”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在就业帮扶方面,创新“零工驿站+劳务协作站”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跨省务工补贴惠民政策。

去年来,全县共投入2741万元实施智慧水务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92%;创新“零工驿站+劳务协作站”模式,开发岗位10280个;实施“雨露计划”,资助金额同比增长132.3%;投入1.9亿元发展“一主两辅”产业,带动1.96万户增收。
工作联动:智慧赋能打造增效“新引擎”
在沿河乡村振兴指挥中心数据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着防返贫监测数据。“通过‘贵州乡村振兴云’平台,我们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精准识别’的转变。”工作专班负责人张贤介绍,2024年,全县新增识别监测对象692户,风险消除率达70%。

针对易地搬迁群众,沿河打造“四安家园”示范点,投入1701万元补齐短板,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就业”。
在资金管理上,沿河建立“清单式管理+红黄蓝预警”机制,确保3.2亿元衔接资金支付率100%,盘活闲置资产65个。
成效联动:振兴成果绘就民生“幸福卷”
仲夏时节,沙子街道南庄村空心李基地果实累累。“去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收成更好!”种植户任明友笑着说。目前,全县培育形成肉牛、空心李等特色产业链,农业产值增长18%。

据悉,沿河已实现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3.2%,“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61.8%。
截至目前,沿河436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超5万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群众满意度达986%。全县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并获评“贵州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县”。

“我们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重点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县委书记罗洪祥表示,今年将打造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持续探索山区县乡村振兴新模式。
通讯员:任廷海
一审:肖咏
二审:邓欢旭
三审:文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沿河:创新“四维联动”机制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