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少露面、不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演员,居然到了71岁这一年,竟然接手了电影里的男主角角色。
曾经因为维权把央视告上法庭的那个“特例”,竟然经过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人民日报的支持。

在陈佩斯身上,那些被认为“没可能”的事,居然都成真了。
1陈佩斯出生在1954年,父亲是知名喜剧演员陈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到了不少戏剧方面的影响。
1978年,他加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不少关于军队题材的影片里客串演出。

直到1984年,他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登上春晚舞台,让陈佩斯一下子走红了。
像《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羊肉串》这些春晚上的经典小品一部接一部,基本上撑起了70、80、90后一代人的欢笑记忆。
以前,陈佩斯可是春晚的顶梁柱,很有人气,小品的代表人物。

他和朱时茂的黄金组合,成为一代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场景。
到了1998年之后,陈佩斯逐渐退出了春晚舞台,直到后来大家才知道,他的离开并不是自己愿意的。
在1997年,央视没有得到许可,就自己出手把他的作品发行成光盘。
陈佩斯气不过,兴冲冲地把央视告上了法庭,成了第一个公开对抗央视的明星。

他赢了官司,可是也被赶出了主流电视圈,演出变少,商业合作也少了许多。
那些年,他搬到了北京郊外,在家附近的一块地里种菜、栽树,每天早晚都下地干活。
不少人觉得他彻底退出了演艺圈,可实际上,他一直没停止过创作的脚步。
白天忙着耕种,晚上则专心写剧本。

到47岁那会儿,他靠卖房子搞起了大道喜剧院,带着《托儿》和《阳台》这两出话剧到处巡演。
没啥平台给他撑场子,他就靠自己拉起幕来;没啥宣传炒热,他靠一场场演出一步步积累人气。
在《戏台》话剧版巡演超过八百场的时候,他用笔亲自写下了观众们的反响。
把冷场的地方、没有引得笑声的台词都给标出来,之后再回来改编调整。

历经十载的打磨,《戏台》终于踏上了大银幕。
陈佩斯不曾败给岁月,也没有被人忘记。
观众们依然记得那个用生命去演戏、用心枯筑剧本的老头。
哈文说的“戏台,真好”,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像是一声迟到的拥抱。

这两个字,虽然简简单单,但背后却藏着满满的分量。
哈文曾当过春晚的总导演,还算得上是最早的观众之一呢。
如今,她愿意挺身而出,为曾经和央视闹得不愉快的“硬骨头”站台。

这也是对陈佩斯多年沉默的一个回应。
他的《戏台》不光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段真实的记录。<
/p>
它像是在讲述一个演员用十年走过的路,除了作品之外,还把信仰融进角色,把尊严刻在镜头里。

在这个大家都喊着“热度才是王道”的年代,他没有为了流量去迎合,也没有向市场低头,只是在有限的舞台上,把自己那份戏演得淋漓尽致。
2《戏台》的准备阶段,差不多可以说把“戏比天大”这个说法给发挥到极致了。
电影还在筹钱的时候,三家投资方在项目要开工之前突然撤了资,凑了个6000万元的缺口。

那会儿,剧组手头只剩下不到一百万元的流动资金。
为了保证拍摄进展,陈佩斯把北京昌平的那套房子给卖了,动用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结果才凑够了1.02亿元,勉强启动了拍摄。
陈佩斯耗费了整整十年时间精心打磨这部作品。从舞台到大银幕,他对每个细节都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

为了尽可能还原民国时期戏班的那份味道,专门请了工匠们把1925年的广和戏楼一一复原,连一件戏服都要由苏州的手艺人花上三个月时间细心刺绣。
在雨戏里,他老是在那儿反复调节雨点的密度,纯粹是为了营造出那种乱世的那份感觉。
为了拍一个三分钟的镜头,他特意请来了京剧大师反复进行动作捕捉,动用了百余次,只为了确保水袖的动作既流畅又保留传统的韵味。
整部影片中的三百位群众演员手中的戏单,都严格按照史料一字不差地复原出来。

而且,陈佩斯在镜头前也一样不马虎。
他坚持不借助替身,爬上十米高的水车,面对水流冲击和撞击木柱,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每次拍到深夜的重复镜头,每一次都自己亲身上阵,背后体现的是对观众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戏比天大”这四个字的坚定信仰。
这可不是单纯演员的坚守,而是一个导演、一个编剧,还有一位匠人的那份孤独而勇敢。

在流量至上的年代,再加上不少作品的粗制滥造,这种坚持显得格外醒目。
他一直坚信:真正的喜剧不是靠低级的段子,而是藏在笑声背后的泪水,展现在声音里的真实。
3《戏台》的主题其实也没啥新意。
讲的是民国乱世里的一场戏班故事,班主为了保护戏台跟那些权贵们打得你死我活。

在陈佩斯的表演里,它变成了真实生活的映照。
他扮演的班主侯喜亭,面对大帅的威胁依旧坚持不改剧本,“死也不改本子”的话语把影院都震得哗然。
在镜头之外,遇到投资人的压力、撤资一说以及改剧本的建议,他坚定地选择了“拒绝妥协”。
他不打算为了迎合年轻人加入穿越元素,也不愿意在角色中添上流量明星,坚持的还是自己的剧本和信念。

他曾经说过:“亏本的电影,投资者可能难逃一死,但演员还是能活得下去。”这句满含悲伤和无奈的自我剖析,表达了他对被资本绑架的艺术环境的清醒认识。
在上映之前,突然遇到竞争对手的排挤,点映的票房只拿了26万,排片量也被大幅缩减到只有5%。
有的影院居然把电影塞进了午夜场,还调侃说“放在午夜档都嫌费电”。

于是,陈佩斯只好发布了个致歉视频,坦言“排片压力实在太大”,电影只能延期放映。
即便如此,他也没说一句抱怨的话。
>到了南京的一场点映,IMAX厅里退票的已经占了七成,换成了《戏台》播放,走廊里挤满了等候的观众。
就这样,逆转局势发生了。

点映三天就收获了超过四千万的票房,正式上映一周后,票房已经冲破两亿大关。
那些带着孩子重温青春的70后和一部分00后年轻人,看完后都忍不住流泪,感慨一句:这才是真正的喜剧。
陈佩斯一直都没有缺少出路,他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纯粹、真实、不带油腻的喜剧,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人民日报的话特别到位:用喜剧拆穿荒诞,用笑声探问现实。在如今这个追流量的时代里,陈佩斯的喜剧显得格外难得。
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侯班主和陈佩斯,其实就是一个人。
结语掌声就是最真实的肯定,每个走进影院的观众,都会铭记陈佩斯的表演。

曾经那些难堪的日子,终于被生活一点点抹去。
《戏台》的火爆可不是偶然的,它其实是这个时代对陈佩斯长久等待的认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喝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曾任央视春晚总导演的两字点评《戏台》,令陈佩斯尴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