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琅琊榜》为何火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道理,像我一样,我认为这部戏,人模人样、演员演得不错、服装漂亮、风景不错、故事抓拍得也不错,这样才会火爆呗,难道我的观念更通俗吗?

闺蜜则不同,偏偏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这部剧之所以火得厉害,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的投影,就是现在社会在长期坚持现实主义价值观之后,对理想主义价值观所做的一次反弹。
但她话锋一转,也道出了梅长苏虐心最虐心之处并非他与霓凰相恋无果、病弱、隐匿身份,其最虐心之处在于其自虐之处,在于其体内无法割舍的林殊对于梅长苏的轻视与不赞同,从而导致梅长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自卑感,哪怕别人觉得他很成功,他却始终不能认同,以至于他对自己的健康、爱情乃至未来都抱着一种自弃自伤的态度。

最后,她得出结论: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里奋斗着的平凡之人,内心有着永恒的林殊而处事时又必须是梅长苏,差别在于我们制作出来的林殊、梅长苏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完美,所以我们跟随着戏里的林殊在嫉妒梅长苏的同时也对他产生了怜悯,因为梅长苏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困境,是现实生活中无处摆放的理想主义。
我和我的闺密向来爱掐指一算,她往东边走,我往西边走,她爱把八卦问题严肃化而我也爱把严肃问题八卦化。

看电视剧呢,主要还是养眼睛,那么养眼睛电视剧不火又如何呢?
闺蜜拒绝了,她表示电视剧电影拍摄技巧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故事与人物,这也是重中之重,这部电视剧的热度实际上已经开始提醒文艺界,观众都在分美丑,丑就是美,低俗就是笑料这类电影就算一时能引起话题,但也会迅速淹没。在国家和平将近七十年之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遍布社会各地的厚黑学和官场学问题,而海晏作为一个女人所撰写的小说则是两千年来最深切地蔑视以男性为主的三国演义式权谋。

就这样,闺蜜再一次提出了令自己乱糟糟的问题:她问道:您认为中国是否有理想主义生存的土壤?
这个问题她也让我思考了一下,几天后跟我说,天啊,我就是看完戏之后,就想找人吐槽一下,不想动这么多脑子好吗?但她是这样的一个人,过些日子她可能还会再来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家给出一些思路吗?

何谓理想主义?老实说,不能说,所以找到了度娘,名词解释如下:理想主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建立在信念上的追求。理想主义必须着眼于精神层面,却不拒绝物质。这两个字不够时髦。理想主义是与信念紧密相联的,哪里有了信念,哪里就产生了理想主义。那些具有信念和追求的人们通常被我们称为理想主义者。
梅长苏有没有信念?
关于理想主义,我想讲得太多了,太容易流于空想了,太容易被利用了,或者我的问题是不是为理想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梅长苏之所以令人倾佩,就是甘愿守着底线不放,其实这坚持已很不易。

相反静妃所说的“真相最为关键”更让我心动。
梅长苏有哪些理想?其理想当然不在律法上,因其行为屡犯刑法、其导罪、其挟持犯人,故律法不在其理想中,其理想中政治清明之明君也,但政治清明最明显的表现在哪里?就是依法依规矩而不去猜测上意才是中国式理想主义最可怕的悖论。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跟闺蜜商量好了,当时大家刚看过《大秦帝国》。我们那一次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中,根本不存在理想主义的储存场所,适者生存这一事实使我们民族提前了解到成王败寇这一事实,于是洗去睡觉。

但显然那丫头一个不死心,事隔多年,又旧事重提了。
如果把理想主义与信仰划等号,那么我更怀疑理想主义,因为看西方宗教战争我就会认为我国现实主义并没有什么坏处。嗯,承认自己一直都是那么左右摇摆着,闺蜜们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没有原则。每当她这样吐槽我的时候,我会说这就是我不愿意跟她争吵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拥有一个信念固然很好,但是拥有过于坚定和排他的信念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在这个意义上洗脑才是避免被杀的好办法。

黑夜给予我们一双漆黑的眼,而我们利用这双眼去追求光明。还是用梅长苏的一句话来说吧,毕竟雪会停下来。
但问题在于,黑夜中的人却丝毫不知光明的方向。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仗打完了,光又到哪里去?谁知呢?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子禹王争锋相对,孰能见分晓,孰能见分,暗中取义而不随波逐流、见分晓而又功成名就,都要大智慧。
中国社会儒家传统决定社会风气受到上层的巨大冲击,因此,一旦拥有话语权的上层贵族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问题时,对于下层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各人有各人的遭遇,各有各家的情况,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会有所不同,因此求同存异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心态。我也会与闺蜜争锋相对,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之间的铁板一块。
每一个王朝晚期都常常会存在着一个极大极微、不知廉耻、不顾底层百姓疾苦的贵族阶层为其既得利益而存在,而恰恰他们也掌握着话语权,事在人为,老百姓最终决定揭竿而起,但是这种反抗方法往往成本高昂。
梅长苏曾经说,世界就是天下人的世界,如果真要成就太难的话,可能永远都只会成为虚影。

但是,她本人认为,在这件事上,她并没有想清楚。
在她看来,理想主义不可能高不可攀,中国人在价值观上的求全达到一种极端,便成为灭绝人性、反弹又达到另外一种极端的理学,变成厚黑而无底线,二者都令她恐惧,前者将使千千万万普通人对此价值观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后一种情况还会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因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而不知所措。假如我国某些聪明人能在二者中寻找到平衡点,变成多数普通人都能认可又能遵循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话,那么我国文化复兴才会真正来临。

过去政教合一的西方宗教不仅是精神洗脑,就连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模式也是有规定的,而且在当今中国,开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会被许多人“洗脑”,她认为这是非常不公的,她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话语权丧失的可悲。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如果说观众只想看到愚蠢,无能,残忍,毫无人性的故事的话,那么看看《新老娘舅》吧,其中有一些事情比编剧编的更离奇,更匪夷所思,但靠着这些就是能提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经典《琅琊榜》那些你没有看到的暗线,全网最另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