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卢洪、卢燕两兄弟默契十足的“混合双打”。

精准掌握火候,是打铁的关键。

火星四溅,一不留神便会被烫伤。

磨平毛刺,也是一项技术活。

屋里堆满了各种器具
开栏语
被岁月打磨的手艺,留下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饱含着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对创造的虔敬与尊重。
用汗水雕琢每一寸时光,“双手承载的艺术”在平凡中缔造出匠人的灵魂。即日起,本报推出“时代·自贡记艺——‘致敬匠心’系列报道”,
记录传统技艺及传承工匠精神的匠心故事。敬请关注。
□记者宋姿熠缪静/文、图
“当当当……当当当……”4月23日上午,沿滩区仙市镇卢家刀铺炉膛炭火熊熊,铁锤声叮叮当当,干脆利落,卢氏菜刀锻打纯手工技艺传承人卢洪兄弟俩闷声不响,只顾干手中的活儿。他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刀具。
拣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打铁的七个主要步骤,环环相扣,需要一气呵成。开工后,哥哥卢洪把裁切好的铁料埋入熊熊烈火的炭堆里,待铁料烧红,恰到火候时,他用火钳将烧红的铁料夹着放在铁砧上。弟弟卢燕“打下手”,一般是手锤两声响,大锤一声夯,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你轻我轻,你重我重……就这样循环敲击。敲敲打打之中,火星四溅,铁块的形态由厚变薄,颜色由红变暗。卢氏双胞胎兄弟演绎锻打纯手工技艺,似电影功夫片,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鼓风机轰鸣、磨刀机嗞嗞作响,卢洪眯缝着双眼从铁料的颜色变化来观察硬度及受热程度。尔后,他将铁料重新放进炉里烧红,如此反复,最终锻成大小弯度不同的铁具,诸如锄、刀之类简单器具。成形后,再次烧红,浸在水池里冷却,或者埋入炉渣灰自然冷却。末了,再用磨刀石打磨,以求锋利……
“难度就在于把握不同的材料、火候与淬火的时间。”在传承父辈手艺28年的卢洪看来,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手艺,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学,还需要忍耐强烈的高温。有人说:打铁之苦,苦在一贯体力劳动之繁重,苦在火炉旁逼人火焰之难熬,苦在锤点落火星溅,四季烟熏火燎穿不得好衣服。“打铁还需自身硬”,吃这碗饭的人得集力气、胆量及吃苦精神于一身。
仙市铁匠铺工艺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工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郑清海为了生计开始了“铁匠人”生活。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传承人卢宗双拜师郑清海学习打铁技艺,习得了师傅的全部技艺精髓。为了该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传承人卢宗双、陈志惠夫妇又把所有的技艺传承给其子卢洪。
作为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卢洪立志于打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原有刀具、农具等常用工具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对产品作了创新融合,铸造宝剑、铁锁、古镇纪念铁片等艺术品……
全凭匠人们对铁的塑造,通过一锤一锤地敲打,赋予了铁不一样的生命。眼前明晃晃的卢家刀具,件件器物饱含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尊重。难能可贵的是,这对从11岁开始随父学艺的双胞胎兄弟,坚守匠心,用28年时间完成了在铁匠铺独当一面的使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双胞胎兄弟默契演绎铁艺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