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宋晓豪见习记者张晨曦通讯员宋法强孙中静临沂报道
“现在的宣讲蛮有意思的,地点从会议室转到了广场、书屋、活动中心,风格也变了,以前是一个人台上讲、其余人台下听,现在是大家边听边交流,氛围轻松又能学到党的新政策,非常有意义。”谈及理论宣讲的变化,来自郯城县杨集镇杨集社区的梁慧说。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建在哪里;群众在哪里,基层宣讲就延伸到哪里。理论宣讲不仅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基层党员干部“充电蓄能”,不断提升能力素质的有效举措。郯城县杨集镇聚焦群众事,说群众话,找准“需求点”、用活“小载体”、用好“活教材”,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纸上”融入“千家万户”,实现“精准滴灌”,将党的政策理论说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掷地有声”。

聚焦“在哪讲”夯实宣讲阵地
“咱们村的环境越来越美,保障越来越有力,家家户户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郯城县杨集镇杨集村“宣讲小院”里,几位家庭站站长分别向群众宣讲。

为扎实推进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郯城县杨集镇积极探索打造群众身边的宣讲阵地,在建设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宣讲小院”和“宣讲家庭站”建设,在全镇8个社区打造了首批多样化、生活化的“宣讲小院”和“宣讲家庭站”宣讲阵地。鲜明统一的“宣讲小院”logo、活泼亮眼的色彩搭配、与居民们亲切熟悉环境的完美融合,以“宣讲小院”+“微宣讲”的模式,用生动朴实的“乡音土话”讲解“家国大事”“农家小事”,把“理论语言”转换为“群众语言”,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洗礼,使理论宣讲更加“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宣讲小院”和“宣讲家庭站”的评选坚持“镇村支持、群众认可”的思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美丽庭院户、非遗传承人等场所为中心,坚持正向引导,发挥贴近群众、热情亲和、形式灵活的优势,真正实现“三五个人就能聊聊,十来张板凳就能宣讲”,设立各具特色、不同类别的“家庭站”,常态化开展百姓宣讲活动。今年以来,杨集镇着力打造“宣讲小院”10处,“宣讲家庭站”32处,累计开展“讲故事、学理论”等宣讲活动32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6000余人。

聚焦“谁来讲”擦亮宣讲底色
“党的政策就是好,看病花钱能报销,残病贫困享低保,群众幸福指数高……”,一段琴书从郯城县杨集镇北张庄村文化广场传来。当地的百姓名嘴、文艺宣讲骨干、鲁南琴书传承人吴绍君正在以“琴书”的形式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
“理论+文艺”的宣讲模式,通过快板、琴书、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接地气的语言,利用面对面、心贴心,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方式,结合身边的变化,举例子、讲故事,向群众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烟火味、热腾腾、接地气、聚民心……今年以来,郯城县杨集镇创新打造“‘杨’声有理”“青年‘集’中说、“杨集青年说”“滩上益友”“微尘之声”等5个理论宣讲特色品牌,根据行业特点组建教师宣讲队、红领巾宣讲队、医务工作者宣讲队、司法宣讲队、党组织书记宣讲队、文艺宣讲队、劳模宣讲队、好人宣讲队、“田秀才”宣讲队、巾帼宣讲队、社科专家宣讲队等“千”人宣讲团。以最新的、百姓最易接受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动起来”“热起来”“活起来”,让基层群众觉得党的创新理论有趣、有理、有味,听得进、记得住、有触动、有感悟,实现“小舞台,大磁场”。

聚焦“怎样讲”增添宣讲特色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理论宣讲应以“短、小、微”为切入口,内容上以“生、鲜、活”为着力点,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既讲国家发展的“大道理”,也讲关乎人民群众柴米油盐、冷暖安危的“小故事”,让群众从“看热闹”的旁观者,成为“懂门道”的参与者。“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党的创新理论,要从文字变成武装头脑的武器,需要注入情感,用活“小载体”,使其走进校园课堂、田间地头、群众院坝等,通过“小视频”“小喇叭”“小会议”“小册子”等方式,做到声声入耳,引发思想的共鸣,既实现理论宣讲的形式更加灵活,也让宣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达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效果。
创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学习“矩阵”,通过“线上+线下”、“辅导+研讨”、“集学+自学”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班子成员“示范讲”。镇“两委”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利用每周晨会、周末例会时间开展“示范讲”活动。科级干部“带头讲”。包社区科级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及所包社区的村情村况,每月到所包社区开展2次“带头讲”活动。党组织书记“重点讲”。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支部党员活动室设立“讲学课堂”,选派60余名讲学指导员到各支部指导讲学活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理论讲学日”等形式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学”活动。全民学习“铺开讲”。以年轻公务员、学校教师、民间艺人、网络大V等为抓手,以“宣讲小院”和“宣讲家庭站”为依托,组建志愿宣讲服务队,强化“‘杨’声有理”等品牌效应,为老百姓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生活上解“困”,着力解决群众的小需求、小困难、小梦想,让群众心中有温暖、生活有依靠。
聚焦“讲什么”提升宣讲品质
理论宣讲的对象是群众,理论宣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叫好的理论宣讲,方能真正地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基层一线的“最后一公里”。听得懂、能明白、坐得住是做好理论宣讲的基本要求。
理论宣讲不是为生动而生动,而是要精准对接群众的理论诉求、联系大众的生活实际。好故事好内容都是准备出来的,“宣讲前,我们要求宣讲员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仔细开展调查研究、精心备课,用沾泥土芳香的大众化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基层群众进行交流,进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宣讲讲出鲜味、甜味、乡土味。”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呀,咱们的小麦正处于灌浆期,这是小麦生长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管理重点是养根,增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防止根系早衰,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叶片,增加小麦粒数和粒重。小麦灌浆期要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才能保证20余天后的小麦丰收。”5月中旬,在杨集镇金丰公社的院落里,金丰公社农业技术员老黄正在为村里的群众讲解“灌浆期”小麦管理技术。“老黄讲的这些都很实用,是他多年的种植经验,虽然是‘土方法’,但很管用,一点儿不比大城市的农技专家差。”种植大户老孙说,“如今家庭站建在家门口,也就几步路的距离,有啥问题,随时来这里唠唠嗑,还可以根据农情需要提前向老黄约‘题’。”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以前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家庭站,丰收的底气更足了。”

杨集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深入、细致、贴心、温暖的关爱和帮助,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量身定制”菜单式宣讲模式,群众“点单”,志愿宣讲员“接单”,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烦事、难事、揪心事,将阵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成果,让家庭站宣讲真正做到“点”上、干到群众“心”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郯城县杨集镇:“滴灌式”宣讲走“新”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