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头条资讯 今日热点
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健康)

古代科考舞弊现象有,但是冒名顶替却鲜少

古代对科举作弊的防范措施,是非常严密的,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科举起源于隋唐,以公平选拔人才为目的。到了明代,更是穷尽一切手段防范舞弊。

冒名顶替这种现象几乎不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举为防舞弊有七个关卡:

1.锁院以防漏题。即封锁考院和出题的人。

2.搜检,以防夹带。

3.监考,以防偷看。

4.糊名誊录,防笔迹识人。考卷上交后由专人誊写在送阅,以防通过笔迹认出考生。

5.内外帘隔,以防串通。

6.场外复试,以防冒名。

7.考官回避,以防徇私。

二、古代秀才的录取名额是按各地文化发展的差异分配的,文化发达的地方名额多些,一般地方名额相对要少些。考生的姓名,相貌等信息要在户籍当地发榜公布,有的地方还要求考生出示族谱,所以冒名顶替是行不通的。

三、考生的实名担保制度非常严格。考生听到点名,不仅要大声应到,还要走到学政面前,大声说“某人保”。保人通常是花钱请来的秀才,而保人也要大声回应“某人保”。有的地方要层层做包,甚至多个保人。如果考生有冒名顶替的,保人也要受牵连,取消功名,并下大狱。

四、考生科举舞弊,考生会被取消资格,甚至终生禁止科考。考官也要治罪,考官没有尽责,导致冒名顶替,轻者降级,重者革职查办,甚至流放、问斩。

惩处虽然重,但还是有人抵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每朝每代科举舞弊现象还是层出不穷。

顺治14年,主考官李振邺、张斡补公开受贿,考生集体到文庙哭庙,引起朝廷重视,查处7人受贿,斩立决,牵涉其中的108人被流放。

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案,高中者多为扬州盐商子弟而被质疑,结果涉案的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被革职,主考副主考等一系列人员,有的被斩立决,有的绞刑,有的革职,有的流放。

咸丰八年,主考官大学士柏俊听从家人嘱托,替人换卷。副主考让家长带纸条入考场,结果查处后,五人被斩首,数人流放,革职。柏俊成为清朝科举案唯一被斩的一品大员。也是死于科举案职位最高的官员。

在古代科考舞弊现象虽然有,但是冒名顶替却鲜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古代科考舞弊现象有,但是冒名顶替却鲜少

分享到:更多 ()
来源:戏说三国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